新闻中心

小众?冷门?不,不,不!古生物学青年学者在成都“打堆堆”

发布时间:2024-12-17 19:29:10 点击量:

12月16日,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古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举行。本届论坛旨在助力中国古生物学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与提升,为未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战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与启示。这一举措也是人才培养与储备,以及学科长远发展规划中的关键环节。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成都理工大学在古生物学领域积淀深厚。上世纪90年代,对四川盆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研究曾为该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如今,高规格的学术盛宴在“家门口”举行,不仅再次彰显了成都理工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团队的实力与底蕴,更为其科研团队提供了登上全国学术舞台、迈向新里程碑的宝贵契机。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18位优秀青年古生物学者汇聚一堂,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进展和成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院士,以及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们参加了此次会议。
如今中国的古生物学发展得怎么样?储备的青年人才够不够?封面新闻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沈树忠院士和徐星院士。来听听院士们怎么说。
古生物这个小众学科里,青年人正在茁壮成长
本次论坛上,共有来自多所科研机构、高校的青年学者作了报告。

沈树忠院士在谈到这些年轻人时,脸上挂满了笑容:“我们举办青年古生物学论坛,最主要是为了在古生物学领域和地层学领域,以及相关的其他的一些地质学领域,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来分享最近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从这次论坛来讲,显然让我也感到非常兴奋的,有大量新成果,而且青年人才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他们所做的工作都基本上代表了古生物学领域、地层学领域世界最前沿的内容。所以中国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领域,我认为在未来是一定是可期的。”
在沈树忠院士看来,尽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是一个小众的学科,从事该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算多,但是从青年学者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可以用“人才辈出”来形容:“这些青年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就,比如说澄江生物群、清江生物群、早期生命以及大数据,还有古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内容,我认为在世界上还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应该说古生物学领域和地震学领域的青年人才,目前来说还是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
多学科交叉势不可挡
青年学者们也在努力掌握新的研究方法
徐星院士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恐龙院士”。徐星院士提到,随着学科的进步,研究恐龙化石已经不光局限在传统的辨认恐龙,研究领域也从以往的解剖学、分类学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协作。

此外,徐星院士还提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影响:“现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所有的科学产生冲击,像我们的恐龙学科研究也面临这样的挑战。所以年轻一代的学者们也在努力掌握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做研究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手段来增加和提高我们对于恐龙演化的认知。”
而为研究古生物学的青年学者们设立一个“专属论坛”,给予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非常重要。“青年科学家代表着科学的未来,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决定了未来学科发展的高度。”徐星院士表示,“古生物学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多的变化,在这个论坛上可以感受到青年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的演化。青年学者聚在一起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对于他们开阔研究的思路、发现更好的研究问题,都很重要。尤其是未来的科学研究,包括古生物学研究,越来越趋向综合性的、学科交叉的研究,所以让不同门类的学者、不同方向的学者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专家警告:AI可引发大规模生物风险,亟需建立跨学科专家团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豆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4 技术支持:国际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