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脸识别检测能提高课堂质量吗?

发布时间:2019-09-05 09:34:42 点击量:

 日前,瑞典一项涉及人脸识别软件的学校实验被认为是非法的——当地一所高中为了统计学生的出勤率,在校园内试行人脸识别系统。在实施试验的三周内,共涉及到22名学生。

事实上,伴随着“刷脸”时代的到来,中国也正面临相同的问题:中国药科大学近日试水“人脸识别进课堂”,在校门口、学生宿舍、图书馆及部分教室等场所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除了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出勤情况外,还能识别出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抬头低头了几次,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等。

这并非人脸识别系统初入校园,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曾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首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2018年,全国各地多所初中也以“提升校园安全”为由,校园门口纷纷安置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但此前,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六大场景,包括校园出入口、重点区域、人流量密集场所、学生安全、校园欺凌以及教学秩序规范。少有学校将此引入课堂教学。

“传统点名浪费时间,准确率不高。但是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就没有这些问题了,从进教室那一刻,学生往那一坐,它就已经全程进行识别了。”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两间教室进行试点(人脸识别系统),如果好的话就会全校推广 。”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自控能力,上课效率很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有效监控,或许能提高课堂质量。”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陈睿(化名)告诉界面新闻,该校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理解,“毕竟如果你上课认真听讲,也就不用担心人脸识别暴露出你的问题。”

尽管学校和开发公司的初衷都是“保障校园安全和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严密的“监管”仍存争议,不少人质疑新技术涉嫌侵犯隐私。

“如果只是用于校门、宿舍等地方,确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不用随时带校园卡。另外外来人员也不能随意进出校园。”中国医科大学就读的大二学生刘宇(化名)告诉界面新闻,“目前人脸识别进教室还在试点,如果确定全面覆盖的话,也的确会有些担忧,或多或少有被监控的感觉。”

刘宇认为,“学校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之前,至少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并明示如何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一名学生则表示,“用人脸识别来提升课堂质量,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学生自觉。”

“很显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全天无休地对着学生,适时采集学生的表情、动作,这是把学生当作‘犯人’,时刻监控。这种做法的反教育性质是十分明显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之所以会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的追捧,是因为有的教育者和办学者忘记了教育是什么,只是考虑怎么管理方便,以及怎样提高成绩。

"赞成安装者不妨设身处地思考,假如自己的办公室装上人脸识别系统,自己发呆和打哈欠都被监控,被用来分析工作态度,自己会是什么态度。"熊丙奇称。

对此,开发该系统的旷视科技发布声明称:近日网络上出现的一副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旷视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并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场景中,旷视会坚持正当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接受社会的广泛建议和监督。”

许建真则表示,校方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在熊丙奇看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全神关注投入学习,二是避免安全纠纷。而大学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目的则是防止‘逃课’,解决学生不愿意上课的难题。”

“但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习兴趣,这是能靠监控技术解决的问题吗?”熊丙奇认为,为什么有一些大学生“混学”,关键是有的教师“混教”。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各种技术手段,表面上学校重视课堂教学了,但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加上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是装着认真学习的学生。

“如果单从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看,该校教务部门不出意外会建议所有教室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但是,如果从尊重学生隐私,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出发,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是需要慎行的。”熊丙奇告诉界面新闻,支持安装监控者把教室简单地类比于普通公共场所是不够合理的。

熊丙奇认为,“虽然公共教室是公共空间,但它是供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活动的,在课堂教学时,师生的行为,对同一间教室的师生,不是什么隐私,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监控所有学生(以及教师)的行动,并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就可能导致学生的信息被泄露。”

“教室里可以安装监控,但是应该只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用于作为考场时,监控考场秩序,二是在得到教师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播课堂教学,与其他学校、课堂共享教育资源。”熊丙奇称。

武汉大学(深圳)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长戴影频同样认为智能技术进校园需谨慎,“信息化、大数据经常会形成一种权力,对身处其中的人造成一种不自觉的深入控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教室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监控下的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真实的状态,“大家从专业角度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教室里是不能装监控的。这是原则,首先是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同时也不让课堂处在一个被控制的状态。不遵循这个原则,学生就可以在教室里作假和伪装,教师也可以伪装业绩,那么真实的教学就不可能发生。”

上一篇:“爱你爱我艾检测”网络众筹活动启动

下一篇:智能运维场景解析:如何通过异常检测发现业务系统状态异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上海豆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2-2014 技术支持:国际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