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确无痕迹吗?其实,在专业人士眼里,按照“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现场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可能在用微弱的声音诉说着嫌疑人的特征,比如那张在其作案时不小心碰到的桌子,又比如那张其坐过的椅子,抑或是逃离现场时,嫌疑人不小心撞倒的台灯……
现场的各类物品都在用附着DNA的方式向警方检举,并且愿意成为呈堂证供。但无奈的是,它们的声音实在是太微弱——附着在上边的DNA非常有限,需要有人来尽可能多地进行提取,将它们的声音最大程度地放大,让它们明确地喊出来:那个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这就是郝晓明团队的作用,而他们所建立的“磁珠直接吸附DNA快速检测方法体系”和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目前可能是系统内最高端的“扩音器”。
这就是一场硬仗
不起眼建筑里悄然上演正邪较量
昨天下午4时,巴南区人民广场附近,广场舞已经把这片区域变成了狂欢现场——低音炮里传出的“小苹果”,身着花衣跳得起劲的老人,穿梭广场嬉笑打闹的孩童,在场的人们都全身心享受着热闹气氛带来的畅快。
然而,就在附近一栋不起眼的建筑里,一场正邪的激烈较量正在无声地进行着。
这里是巴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所在地,郝晓明团队的实验室也位于此处。这场激烈较量,指的就是在郝晓明的实验室里,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DNA提取工作。
说是较量,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为了让现场粘附有犯罪嫌疑人DNA的物品最大程度地发声,最终锁定嫌疑人,或是提供破案证物,每一次DNA提取过程都是一场硬仗,最终的结局自然也只有两个:提取成功,案件侦破得以继续;反之,则需要继续攻克。
对郝晓明来说,这样的较量成了常规。每一次DNA提取实验耗时至少8小时,整个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每一道流程,不能间断,容不得半点污染。否则,很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当重庆晨报记者在实验室外等待着郝晓明完成他的工作时,他的同事介绍,郝晓明从早晨开始就一直待在实验室里,其间只出来过20分钟,就是吃了个午饭。
密闭狭窄、纯白一体的实验室和宽敞明亮、热闹繁杂的广场只有一墙之隔,却是两个天差地别的世界。
燃烧专注的火苗
每场实验都是8个小时、不能停歇
“郝晓明,男,33岁,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农学、管理学硕士,2010年11月入警,现为重庆市公安局巴南区分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民警,从事DNA检验工作7年……”
为了能够跟这位学霸正常对话,来之前记者做了自以为充分的准备,不光是对他的经历,更是对他所研究的项目做了一番了解。
下午5时许,郝晓明终于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原本想给他些时间休息,对方却似乎并不需要,“对不住,对不住,久等了。”郝晓明箭步走来,记者还没看清他的容貌,而首先让人记住的却是眼镜片后边那一双并不大却神采奕奕的眼睛——眼神里似乎还燃着工作时专注的“火苗”。
1米75的个头,偏瘦的身材,带着阳光的笑容,清秀的面庞,如果只是前面这些条件,郝晓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帅哥,只可惜发际线给他减了分——才33岁,头顶已经开始反光。
“学理的,搞研究的,人到中年都是这样!”郝晓明预感到问题所在,挠着头皮,先一步作解释。现场马上有几个他的同事摘下帽子现身说法,“确实是这样,反正都结婚了,咱们也不在乎。”
本来,采访准备在郝晓明的办公室进行,但他一听却是连连摇头,“办公室太乱,实在不能见人。”记者偷偷看了一眼郝晓明的办公室,情况确实如此——整个办公室放满了各种文件资料,和只有一条过道相隔的实验室相比,简直是毛坯房和精装房的差别。
记者获知,每场实验都是8个小时,无论是8个小时不休息的课堂,还是8个小时不上厕所的会议,这都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折磨,更何况是8小时不让说话,不能停歇的实验。
埋头刻苦地钻研
他把DNA检验的利器磨砺出锋芒
前几天,团市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督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重庆市“五小”创新比赛,经过数月紧张的角逐于近日落下帷幕。巴南区公安分局郝晓明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高效接触DNA转移试剂”项目经过初评、复评等环节在3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并且最终获得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说起这项技术,郝晓明瞬间开启了学霸模式,“用仅有极其微小的磁珠和复配的特殊转移试剂,就能把粘附于不同类型载体上的人体皮肤脱落细胞及游离DNA完整地提取,转移效率最高可达89%……”他一段开场白还没说完,外行人的头都要“肿”,即使是事前做了功课,也完全跟不上他的速度,或者说完全不懂。
郝晓明解释,在刑事侦查和法医鉴定工作中,接触DNA是法医DNA检验的难点和热点。在很多案件中,DNA检验都能迅速直接地锁定犯罪嫌疑人,合理运用DNA检验线索是刑侦破案的不二选择。
然而由于案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检材的多样性,许多附着在案件现场的DNA都很难用现有的检验技术进行有效提取。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杀手锏,实在是很可惜。”郝晓明决定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把DNA检验的这把利器磨砺出锋芒。他向分局“微改革、微创新”领导小组提交了研发项目申请,开始埋头钻研起这些隐藏在案件现场的“会说话”的证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我们研究出来的这瓶‘水’,让更多的DNA能够提取下来。”郝晓明没欺负外行人,这句白话简单实在,大家瞬间明白。
学霸的乐趣多多
平时喜欢打篮球、旅游、听民谣
别看解释起来容易,这背后的付出可没有这么简单。为了这项技术,郝晓明团队需要白天保证日常工作,晚上进行技术研发。说白了,就是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凭个人爱好进行研究发明。
郝晓明说,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9点半的广场舞结束后才下班,“所以有的时候,还真希望广场舞能够晚些结束,因为有些声响,才不会让人感到寂寞。”
在项目开展初期,郝晓明团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仪器、试剂的缺少就造成该项目一度进入瓶颈期。郝晓明经过多次汇报讲解获得分局大力支持,为该项目整合有效资源,搭建有利平台,加强科研经费保障。
同时,郝晓明带领项目团队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在上千余次的反复实验中终于战胜困难、突破瓶颈,为项目后续研究及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如果认为郝晓明只会搞研究,那还真的小看他了。除了研究,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打篮球,还曾经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后卫。此外,作为一个文艺男青年,郝晓明还特别喜欢旅游和民谣音乐。
“研究项目的时候,不能说话,那段日子在实验室里就靠听歌活着。”郝晓明说,实验项目整个过程已经形成了肌肉反射,过程熟得不能再熟,听歌不仅不会影响,反而是放松精神、舒缓情绪的最好办法。
感激家人的付出
回家先看看孩子,再到处找活干
是什么让你坚持研究这个项目?“这是我的兴趣爱好啊!”郝晓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记者原本期待得到的高大上理由却不见一点踪影。
话说得简单,为了推进研发进度,郝晓明把家搬进了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展起检验测试工作:每一批DNA检验实验,都需要持续工作8个小时以上,为了保证检材的纯度不受环境影响,所有的试验都必须戴着橡胶手套操作。
由于长期戴着塑胶手套抓握剪刀,郝晓明的手指很快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双手也因为湿热经常脱皮。
郝晓明说,研究这个项目,几乎全部是因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研究本身的兴趣爱好,全队人都有不少的付出,就他个人而言,付出很多,但这些付出并不是完全指他个人,而是指他的家庭。
“我儿子当时才2岁多,全靠家里老人和他妈妈带着。”郝晓明说着,声音开始发虚,话到结尾,干脆变成了一声叹息。
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郝晓明也很“识时务”,他回家晚了,一进门先看看孩子,然后天花板地下、墙面桌椅,在整个家里找活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实际行动代替言语辩解”。
硕果累累>
业务能力突出 他半年内两次被公安部通报表扬
巴南区公安分局相关领导介绍,郝晓明在带领团队创新中,促进了团队业务能力提升,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破获一系列团伙案件、侵财案件、重大刑事案件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7年7月,巴南区丰盛镇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郝晓明对现场检验后,串并了发生在2010年的另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在破获这起命案积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公安部的“三打击一整治”专项行动中,因业务能力突出,郝晓明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5月被公安部予以通报表扬。
2017年以来,郝晓明带领创新团队荣获集体嘉奖1次,团队中1人当选“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3人荣获个人三等功,6人荣获个人嘉奖。
目前,郝晓明带领科研团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中国法医学杂志》和《中国司法鉴定》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